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73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77师、193师、50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浚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此。该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墓碑刻楷书:“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一面碑词“精神不死”,为蒋介石所书。
云麓宫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嘉靖年间(1522~1566),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隆庆年间,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云麓宫前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丈余,因其可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近处古树杈中有钟,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经风霜雨雪而无锈,道人作息时鸣钟,其声激越清扬,偶听之如同“归来”之音,故又名“归来钟”。 清·邓辅纶《浴佛日偕刘丈希陶陈观察游麓山宿万寿寺诘朝晴霁登云麓宫小饮而作》连峰沈远阴,空江渡寒碧。佛日感胜因,涉流共攀历。众绿翳柯阴,微径履苔 ...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由笠法崇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摩河衍那是活动于麓山寺的唐代高僧,唐德宗时曾入藏讲经,力倡禅宗,一时西藏僧人风靡相从,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请来寂护的弟子莲花生,传印度佛教,于是发生了长达三年之久的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争”或“拉萨法诤”。摩诃衍那与莲花生的这场辩论,至今还是国际佛教学者研究的课题。唐·刘长卿《自道林寺西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山僧候谷口,石路拂(一作扫)莓苔。深入泉源去,遥从树杪回。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野雪空斋掩,山风古殿开。桂寒知自发,松老问谁栽。惆怅湘江水,何人更渡杯。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书院,聘请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张栻主教期间,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宋·张栻《和张晋彦游岳麓》斋舫凌烟浦,云屏入画图。日烘花炫昼,风定水明湖。布谷催春种,提壶劝客沽。湘中无限 ...
爱晚亭在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诗更名为爱晚亭。同治、光绪、宣统年间,亭子均进行过修复。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该亭于抗日战争时期被毁,1952年重修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亭额。亭前石柱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陈匪石《霜叶飞•岳麓山爱晚亭》晚来情绪云涯外,飘风悲撼千树。乱鸦衰柳大江东,残梦孤篷雨。送一夕、南飞瘁羽。回头疑见红桑古。听怨瑟湘灵,冷泪湿征衣,暗换客中缁素。何意翠 ...
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相传故址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与、鹳雀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它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 黄鹤楼景点介绍 白云阁 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 亭台|泽东词亭在南楼东南侧,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词亭于1992年建成,坐北朝南,长宽各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宽 ...